中城研究
RESEARCH

Research
中城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对接哪些现实需求?
来源: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 作者:曹毅 | 发布时间: 2021-07-13 | 1185 次浏览 | 分享到:
按照“多规合一”要求,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修订完善国土资源现状调查和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制定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办法和技术规程。

按照“多规合一”要求,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修订完善国土资源现状调查和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制定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办法和技术规程。


2020年,省级、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相继出台,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2021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及监督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列入自然资源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国家标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技术规范》正式公布;《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制图规范(试行)》《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规范(试行)》印发;省级层面,江西、黑龙江、吉林等地已经开始执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规程》《国土空间数据库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


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并完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锻造高质量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必须联系“标准”的科学内涵和应用外延来看。


“标”和“准”在汉语中的原意,分别指的是投射器和靶心,行为与目标一致,方可命中靶心。200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标准”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建立并由公认机构批准,为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对活动及结果提供规则、指导或给出特性的文件;同时强调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公共效益为目的。2017年,我国标准化法(修订)对“标准”的定义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化用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句“士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提出“士我百规划,规划一标准”:只有通过标准体系的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才能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兼顾质量和效率,建立最佳空间秩序,并助力规划编制和监督实施,实现现代化空间治理水平的提升。


从历史来看,理论与实践总是交织并行的,标准的建立与完善也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旋律,一批适用于以人为本、城市更新、社区发展的规划标准应运而生,丰富了标准体系并影响世界主要城市的发展。规划标准应用于规划研究,可以避免在研究上的重复劳动;应用于规划编制,可以缩短编审周期;应用于规划实施,可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在科学的和有秩序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于规划管理监督,可促进统一、协调、高效率。如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规划从城市建成区扩展至全域国土空间,给规划标准带来了新的现实需求。


总体而言,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有四个层次的客观需求:


首先,贯彻落实国家意志。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要落实国家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这就必须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来保证各生产部门的空间活动,将顶层设计层层落实到具体指标中,在技术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一以贯之地执行国家指令。


其次,建立稳定的空间秩序。国土空间是国家管控的宝贵资源,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土空间规划标准需要应对复杂的实际操作需求,并且在社会生产组成部分之间和近期远期之间进行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和依据,保障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行之有效。


再次,提升规划质量。规划的作用大小与规划质量密切相关,而规划质量与人民利益特别是公共利益密切相关。需要将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得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新的空间治理要求,以可度量的,不可度量的或是一般性标准的方式相对固定下来。特别是急用先行的标准应当与全国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同步推进,真正实现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最后,有利于规划实施。标准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两统一”职责的技术性参考以及监督实施的基本手段。评价标准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也是实践,即应用的结果或效果,看标准是否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综合地、系统地解决国土空间规划涉及的现实问题。


如果说国土空间规划是关于未来的蓝图,那么国土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就是绘制未来蓝图的基本画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重要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国土空间正是这些任务的空间载体。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应以全局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眼光,不断磨炼“画法技艺”,在全域国土空间、全生命周期中绘制出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一张蓝图”。


说明:转载此文是为了传递更多的行业信息,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司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联系电话:0371-6336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