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 
最新动态
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中遥感影像的应用技术要点
来源: | 作者:中城研究 | 发布时间: 2025-08-29 | 80 次浏览 | 分享到:
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 17741 - 2025)及实际需求,阐述遥感影像获取标准、工作范围、第四纪断层解译方法及成果要求。遥感影像获取标准涵盖数据技术与来源质量指标,工作范围包括空间范围和比例尺精度。第四纪断层解译有流程、方法及能动断层鉴定标准,成果要求涉及图件编制、表格报告及数据精度控制。还提及质量控制与规范衔接,包括技术融合、规范协同和时效性要求。GB 17741 - 2025为工程场地地震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执行中需关注隐伏断层探测及能动断层避让距离,确保重大工程本质安全,公司可提供卫星遥感数据服务,咨询热线18037305100

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 17741-2025),结合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实际需 求,现将遥感影像获取标准、工作范围、第四纪断层解译方法及成果要求详细阐述如下: 

 一、遥感影像获取标准

1. 数据技术要求 

分辨率与波段 

Ⅰ级工作(核设施、超高层建筑等):需全色波段分辨率≤1m,多光谱波段同步配套(红、绿、 蓝、近红外4个标准波段必须齐全)。

Ⅱ级工作(大型水坝、机场等):全色波段分辨率≤2m,多光谱波段同步接收。

时相与覆盖

• 优先选择植被覆盖低、地表裸露明显的时段(如冬季或旱季),云量覆盖≤10%,重点区域≤5%且 不得遮挡重要构造形迹。

• 影像侧视角要求:山地≤20°,平原≤25°,特殊区域最大不超过25°。

预处理要求

• 辐射定标:转换原始数据为辐射亮度值,消除传感器误差。

大气校正:采用FLAASH模型消除大气散射影响,恢复地表真实反射率(需输入中心波长、成像时 间、大气模型参数)。

几何精校正:以1:10万地形图为基准,选取≥25个控制点,多项式模型配准,平面误差≤0.5像元 (平坦区)或≤1像元(山区)。

影像融合与增强:多光谱与全色影像融合(如Pan-sharpening),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或比 值运算突出线性构造。

2. 数据来源与质量指标

数据来源:优先选用国产高分系列、Landsat、Sentinel等卫星数据,或无人机航拍数据(分辨率 ≥0.1m)。 

质量指标

• 纹理清晰、色调均匀,无噪声、坏线、光谱失真;

• 相邻影像重叠度7%-15%,无缝镶嵌; 

• 几何精度:平坦地区纠正误差≤0.5像元,山区≤1像元。

 二、工作范围要求 

1. 空间范围 

场址附近范围: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5km;若500m内存在活动断层,则扩展至外延1000m。 

近场区范围:不小于目标区外延25km,用于区域构造背景分析。

2. 比例尺与精度 

  三、第四纪断层解译方法与内容

1. 解译流程 

2. 解译方法

室内解译: 

•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识别线性构造(断层陡坎、错断水系)、环形地貌(塌陷坑)及微地貌位移(冲 沟位错、阶地陡坎)。

• 结合DEM生成地形剖面,量化垂直/水平位移量,使用LaDiCaoz等软件辅助分析。 

野外验证: 

• 每条断层至少设置2个观测点,验证内容:断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擦痕方向、崩积楔形 态。 

• 对隐伏断层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测线间距≤50m)+钻孔联合剖面(揭露上断点埋深)。

活动性参数分析: 

年代测定:采用OSL/TL/¹⁴C测定断层最新活动时代(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 

滑动速率:基于位移量与年代数据计算(例如:走滑断层速率0.5–2.0 mm/a)。 

古地震复发模型:结合探槽揭露事件,计算复发间隔 ( R = D / (S - C) )(( D ):同震位移,( S ): 滑动速率,( C ):蠕滑速率)。 

3. 能动断层鉴定标准 

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即鉴定为能动断层: 

1. 晚更新世(距今12万年)以来有地表形变证据;

2. 与已知能动断层存在构造联系且可能引发地表活动; 

3. 潜在地震(震级≥5.0)可推断地表断错。

四、成果要求 

1. 图件编制 

断层分布图:比例尺≥1:10,000(Ⅰ级)或≥1:50,000(Ⅱ级),标注断层性质、产状、活动时代及距 场址最近距离。

实际材料图:标示观测点、探槽、钻孔、物探测线位置,区分调查与引用数据。 

地震构造图:包含第四纪断层、褶皱、地层分布及破坏性地震震中,比例尺≥1:100,000。

2. 表格与报告 

断层活动性一览表:列明断层名称、规模、最新活动时代、滑动速率、地震关联性。 

能动断层鉴定表:包含断层距场址最小距离、潜在地震震级及地表断错概率。 

专题报告

• 分析断层与发震构造的关系;

• 评估场址地震地质灾害风险(如地表破裂避让500m);

• 提出抗震设防建议(如避开全新世活动断层)。 

3. 数据精度控制

解译误差:断层迹线定位误差≤5m(Ⅰ级)、≤10m(Ⅱ级)。

验证覆盖率:野外验证点覆盖解译区域的30%,重点区域(如场址500m内)100%验证。 

五、质量控制与规范衔接 

1. 技术融合: 

• 结合InSAR形变监测(如Sentinel-1数据)捕捉现今断层活动迹象。 

• 应用深度学习模型(如UNet)自动提取遥感影像中的线性构造,提升解译效率。

2. 规范协同: 

• 与《活动断层探测》(GB/T 36072)衔接,确保断层定位精度。

• 地震动参数需对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场地类别划分与土层剪切波速测试结果 一致。

3. 时效性要求

• 所有遥感数据需在项目启动后30天内获取完毕;

• 最终报告需在野外验证完成后60天内提交评审。 

总结

GB 17741-2025通过标准化遥感数据获取流程(分辨率、时相、预处理)、精细化解译方法 (多尺度影像分析+野外验证)、定量化活动性参数(滑动速率、复发间隔)及严格成果要求 (图件、报告、精度控制),为工程场地的地震风险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执行中需重点关注 隐伏断层的多技术协同探测(如物探+钻探)及能动断层避让距离(≥500m),确保重大工程 的本质安全。


我司可提供卫星遥感数据相关服务,咨询热线:18037305100